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中华工商时报》澄海湾头鳗鱼王

发布人:昂泰集团时间:1991-09-28

《中华工商时报》 

西林

人们对湾头镇的认识仅仅只有两个字“陌生”。

但不知哪天,这个在地图上很难指出确实位置的小镇突然冒出了一座漂亮的钟楼,一到时辰叮叮噹噹的钟声搅得十里八方热热闹闹的——建造这座钟楼的是一位36岁的年青人,据说他为此花了一百多万元,用来提高湾头镇的知名度。

我见到这个年青人是在北京一家高级饭店。他叫黄学敏,尽管西装革履,手拎“大哥大”,出入有“蓝鸟”,三五句寒喧之后就向客人扔过“万宝路”“三五”,但他却一口一声的地称呼自己是个“农民”——这个“农民”在湾头拥有一千多亩的鳗鱼场,为此他特地请了一位测字先生为自己的企业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和泰”,他自然就成了和泰企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了。

这位总经理个不高,面孔微黑,虽说上唇一抹杂乱的短胡给人感觉不修边幅,但头发却整齐得一丝不苟。

有报章对这位出生于澄海樟林古港得企业家是这样评价的:虽然樟林古港昔日是“海关总汇之地”“河海交汇之墟”,但今日千帆云集、货栈成行的盛况早已荡然无存。回溯一个世纪前,作为粤东的第一大港的这片土地,人们凭借着一种漆成米红色单桅或双桅的木结构大型航船——红头船的品格,即使饱尝日晒雨淋和苦难辛酸,但仍在惊涛中一路向前,黄学敏的血液中注定和先人是一脉相承的。

确实如此,黄学敏36年的历史是极富有传奇色彩的。由于家境贫寒,子女众多,他十岁就开始在街头提篮小卖了。他从湾头镇带一篮鸡蛋跑到坝头镇去卖掉,然后再从坝头镇买些烟草带回湾头镇,据说每趟往返都有几元钱的利润。对于黄学敏虽失去了少年人的那份欢娱,但换回的却是精明的生意经。

几年后他办起了鸡、鸭、鹅场,据当地人讲。黄学敏养“三鸟”是出了名的,每天清晨他的鸭阵已成为当地一景,成群结队,浩浩荡荡,一拖就是几华里,引来许多围观者。然而更让人咋舌的是一个十来岁的孩子竟然雇佣起镇上的叔叔、大爷们帮他赶鹅轰鸭,一天两元钱。早在那时他的生意就已远及广州、湖北、江西等地,规模由代购变成批发,范围包括各种蛋品和苗种。

1983年,他在搞鸡蛋出口时,偶然听人说鳗鱼在日本的销路很好,凭借感觉他竟毅然地把目光投向养鳗这个陌生的行业上来。由一亩鳗鱼池起家,收效极好。于是小小的成功竟给他带来了异想天开,他向当地政府承租了澄海县六合围海滩,一拓就是千亩鳗池,开创了国内第一个养鳗场,也是至今中国最大的养鳗场——南海的潮汐竟使这位靠借来的十元钱作资本的黄学敏,由小贩变成了名噪一方的鳗鱼大王。

……

黄学敏很有意思。你和他说话,他总要瞪大了眼睛紧紧盯住你嘴形的变化。说来也怪,谈美食,聊名胜,这位总经理如坠五里之雾,后来才得知,他居然不会抽烟、喝酒、跳舞、打麻将……

那你一天都做些什么——

回答很干脆:干活!一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

也许这座钟楼给湾头带来了十里八方的惊动,而眼前这个年轻人与他的千亩鳗场将会给湾头带来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