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羊城晚报》“添砖加瓦,构筑体制新大厦”

发布人:昂泰集团时间:2000-10-0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建立,为广东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


本报记者  杜星   徐昌宇


 


 金秋是收获的季节,广东在经历了九五苦战后,终于可以在这个金色的季节里宣布:南粤大地上已经搭建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


 在历史的坐标上,经济学者对广东作了如下定位:80年代,是广东大破计划经济樊笼的10年;90年代,是广东大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10年。这10年的后5年,即九五期间,广东更是进入了深层次改革阶段。这一时期,广东打了一场漂亮的经济体制改革攻坚战。


 打开施工图,人们欣喜地看到,广东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体系,由此构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厚实基础。广东的国有企业不负重望,如期实现了三年两大目标:国有大型亏损企业八成实现脱困和减亏;国有大企业基本实现了公司制改革,中小企业改制面达七成。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神速,工业总产值占全省比例达59%。


 与此同时,广东建立了市场要素体系,由此构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坚实的梁柱:资本市场的建立,使金融信贷由计划性指令变成商业化运作;人才市场的建立,3年中通过招聘引进了20万各类技术人才;技术市场的建立,使全省技术贸易机构达6000家;土地和有形建筑市场的建立,使全省综合招标率和应公开工程招标率达100%。


 广东大刀阔斧地改革政府机构和审批制度,以政府退出市场的果敢行动,搭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上盖。计划经济最后的堡垒———政企不分,在省政府庞大的机构编制被砍掉五成,省政府各部门1872项审批权被砍掉767项,党政机关管理的35899户企业被剥离后彻底攻破。


 广东还建立了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构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安全配套工程。广东的养老保险已覆盖全社会,住房制度改革也以货币分房的全面推行而大功告成。


 当看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厦在一砖一瓦垒起时,人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它带给社会的划时代的变化。


 在市场经济中最敏感的是企业家。当了十几年厂长的广州美晨公司董事长黄本坚说,眼下是他最舒心的日子。因为上面没有了婆婆,一切自己做主;下面企业93%的股份转让给了职工,个个干劲十足。加上通过资产重组兼并了两家工厂一家研究所,这个百年老厂想不发达都难”———营业额5年翻了一番,税利增加八成。美晨公司的改革发展正是广州国企九五的缩影。集中了广东50%国企的广州,1997年尚有半数亏损,而通过三年的战略性资产重组,在关闭破产120户企业、挂牌转让57户企业后,新组建的机电、轻工、钢铁、汽车四大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将458家国企攥成四个有力的拳头。几年努力,令广州国企八成脱困,税利大增,古老的城市由此焕发生机。


 80年代在汕头养鳗鱼起家的黄学敏,不久前在国内开了他的第320家海洋生物制品授权连锁店,这位拥有8.6亿元身家的民营企业家在说到他的感受时用了一连串的想不到:当年企业贷款要求爷爷告奶奶似的求银行,想不到今天银行反倒上门动员贷款;当年招揽人才,因涉及档案、户口、房子,困难重重,想不到如今人才市场上至经理、高工,下至司机、勤杂随你挑;当年为争取产品进出口权,在政府部门跑断了腿,想不到如今产品进出口由自己做主……尤其让黄学敏想不到的是今天的民营企业可以和国有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实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和黄学敏一样,广东的民营企业在成熟的市场环境中得以迅速发展。从1996年到1999年,广东省的私营企业从10万户发展到16万户,注册资本从768亿元发展到1566亿元。


 敢为天下先的广东人,九五凭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建立,使经济实力继续领先于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