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农民日报》一位广东人的速写

发布人:昂泰集团时间:1994-02-28

前几天,一位同行打来电话,请我去北京饭店参加一个新闻发布会。


我问:“与本报有关系吗?”


“当然,是一位农民主办的。”对方的回答使我有点吃惊。


“他住在哪里?”


“北京饭店。”


放下电话,我感到有些兴奋,一位农民住在北京饭店,又要召开新闻发布会,我决定前去看看。


在北京饭店的贵宾室里,我见到了他,他叫黄学敏,是广东省澄海县湾头镇一家鳗鱼养殖场的董事长,和泰企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年纪大约三十多岁。他以一种非常随意的姿势坐在沙发上,面对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中华工商时报等十几家新闻单位的记者,谈起此次在北京之行的目的。


他介绍了养鳗的前景和自己面临的困难,以及应变的办法。他从1983年开始利用海滩涂建造鳗池,并获得成功,短短八年中,已经由一亩发展到1000多亩,年产量达400吨左右。过去,100%的活鳗依赖出口,由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动荡,他决定打开国内市场,他首先要经营的也是烤鳗,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让中国人也尝尝烤鳗。”他已经着手在北京、广州、杭州等旅游城市筹建56个销售点,他认为国内市场很大,而目前中国产鳗量才1万吨。可是,他却苦于流动资金的短缺而无法发挥企业已经具备的规模效益,他说如果有足够的资金,他的产鳗量可达1000吨,占全国产量的十分这一,他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信心。


一些记者对他的经历发生了兴趣,他十分感慨地告诉我们:千金难买少年穷,因为家境贫寒,十岁便开始了提篮小卖。每天天不亮就得挎起一篮子鸡蛋到离湾头镇不远的坝头镇去贩卖,然后再从那里带回一两斤烟草,从中赚起一两元的利润。后来,他就成了闻名当地的禽蛋专业户,生意远及广州、湖北、江西等地,规模由代购变成批发,越干越红火了。然后开始养鳗,几年辛苦,便成了千亩鳗场的主人。


听了他的经历,我十分感慨,在目前中国,广东最有活力。过去,碰到广东人,我总要琢磨:他们那瘦小的身体里到底蕴藏着一种什么样的能量,把那一方水土搅得生机勃勃,而且,他们正在搅动着中国,也许,还要搅动整个世界。


从黄学敏身上,我似乎领悟到了广东人的生命力。(本报记者 刘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