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黄金时代》英雄莫问出处

发布人:昂泰集团时间:1995-11-26

1995年第3(吴雨洁)


若干年前,黄学敏不过一介草民,就像一只蚂蚁,谁会注意他。


如今,黄学敏以昂泰企业集团总裁的身份被推举为广东省私营企业商会的会长,并当选为中国十佳民营企业家。


命运的这种翻天覆地般的变化是黄学敏和他的家人以及乡里们所始料不及的。套用一句老话:英雄莫问出处!


穷小子一个


话虽如此话,但凡写进文章的人物,读者还是要问出处的。


黄学敏11岁那年便辍学;在他14岁这前,他的奶奶和妈妈连睡觉的床都没有,用人家腌咸菜的木桶,拆了,在水里泡去咸味,拼起来当床用;为了省下过渡的5分钱,他宁愿不坐渡船,脱了衣服游过河去……


在广东省汕头地区湾头镇这个当时还很偏僻很贫穷的乡下,黄学仍然穷得引人注目。除穷之外,又因为黄父曾经做过出售神品的小生意,更遭到已经普遍接受了“破除迷信”思想的乡民们的鄙视。这样一来,穷字上更添个贱字,既穷且贱,黄家的人就成了最没地位的人,黄家的孩子就成了任人欺负的孩子。村子里谁都可以在手闲的时候敲黄学敏的脑袋,或抢他身上的东西以为乐。


有很多年,黄学敏唯一的荤菜是卖鱼人丢弃不要的沙丁鱼鱼头,他把鱼头捡回家,放在水中煮得稀烂,加点盐,然后连汤带刺地吞下去。不过这似乎使他因穷而得福,许多年后,当人们赞叹“黄学敏这家伙真聪明”时,他自己认为正是沙丁鱼头造就他的聪明,使他至今对沙丁鱼仍存恋情。


读者可能注意到笔者特别强调11岁这年在黄学敏一生中的重要地位,因为正是在11岁这年,他作为家中长子开始负担起养家糊口的义务,还只能算一个儿童的黄学敏在某一个并不特别的日子,衣服口袋里揣着3只鸡蛋出门谋生去了。谁能想到,他日后的辉煌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的。


1967年的澄海地区,一个鸡蛋的收购价大约在4分钱左右,而出售价大约是5分钱,卖一个鸡蛋黄学敏可赚到1分钱。


在采访黄学敏的时候 ,他给我讲了台湾塑料大王王永庆的一段故事:说是王少时,也是十一、二岁开始卖大米,有人跟他买,他必会送米上门,到了买主家里还不算,还一定要一直走到米缸前把米倒进去,如果缸里还有剩米,他会先把剩米倒出来,倒进新米后再把旧米铺在上面。做完这些,他还会了解这家有几口人,这些米大概几天吃完,到了差不多的时候,他就主动送米上门。


之所以说到这段别人的故事,是因为当年的黄学敏也和王永庆一样。那时候没有什么别的生财之道,赵、钱、孙、李卖鸡蛋,周、吴、郑,王也卖鸡蛋,可想竞争有多厉害。他还没有小贩证,常常得躲躲闪闪的,本来是大大输人家一截的,可他偏偏想超过别人,怎么办呢?他每次到乡下收鸡蛋,总是了解每一家有多少只鸡,每天能产多少只蛋,如果那家人忙着没时间捡蛋,他就帮忙到屋外的草堆里去拾蛋,然后老老实实的捧了给主人过目:这个大点,5分吧;这个稍小点,4分可以吗?他从不骗人,态度诚实而殷勤。结果,别人前脚去收不成,他后脚去倒收成了。


在他被推选为广东省私营企业商会会长的当日,和他同桌而坐的广东省省长朱森林问他:究竟靠什么发展起来的呢?黄学敏回答:是服务,没有服务也能生存,但是没有良好的服务,生意永远也做不大。


黄学敏卖鸡蛋先是用衣服口袋装,然后用篮子提,然后用肩膀担,然后用单车驮,最后干脆用起了手扶拖拉机。那是已经到了1974年,黄学敏18岁。


至今仍能让黄学敏夸口的是当年他一部单车一次可载重800斤鸡蛋,在当时澄海只有一个人能超过他;“不过那个人不稳,经常摔跤,但是我,黄学敏总是很自豪地强调:“从来没摔过。”


走向成功


黄学敏终于彻底摆脱贫困,并且发了起来的标志是至今仍矗立于家乡湾头镇并成为澄海一景的钟楼。


这座占地面积1亩、当时投入近200万元、历时4年建起的钟楼,设计成方圆结合,自下而上渐次收拢坛塔式结构。楼高28米,于顶悬大钟一座,每小时会自动鸣响,钟声可传至十里开外。塔楼上还有国画大师李可染亲手所书“南湾钟楼”四个大字。


据说,当年钟楼动工之日黄学敏曾有过一个祈愿;每一次钟声响起,就是让当年曾经鄙视过他的人们知道:我黄学敏凭着一身志气站起来了!


那样一种少年意气却不是“虚荣”二字可以形容的。只有他知道自己为了争这口气牺牲了多少,整个的少年时代,风吹雨打、奔波劳顿,早熟的责任和早熟的忧虑。俗话:人穷志短,又说:人凭一口气。导致完全不同的两种命运常常就在于一念之差。黄学敏从11岁就起就把一口气揣在胸口里,埋头走过了近10年。


不过,到了钟楼落成的1990年,黄学敏对人生的看法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对于他来说,仅仅是摆脱贫困和发家致富并不能令他获得最大的满足,他觉得自己的事业能够发展壮大。


采访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笔者问:面对一件事情,你首先想好的一面还是坏的一面?


黄学敏:首先想最坏的一面。


笔者问:这与发展形势的好坏有关吗?


黄学敏:无论是顺利还是受挫,我都有很强的危机感,而且随着事业的发展,危机感越来越重。所以我多年来一直在转,在转,不转人家就会超过你,不转,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在黄学敏20多年的闯荡里,曾经历了5次重大的转折:1976年,他在当地率先把家门口的生意转到外省去做,在浙江、两湖一带大量收购鸡蛋,一方面避开了小范围的竞争,又谋得了更大的禽蛋专业户;1983年,他放弃如日中天的禽蛋生意,转为投资土池养鳗,这次转变奠定了他成为企业家的基础;1988年,他在没有任何保险系数的条件下大规模开发海滩涂,成了远近闻名的“鳗鱼大王”;1989年,当鳗鱼主要进口国利用中国经济疲软,将每吨6万元人民币压至2.4万元人民币,众多鳗鱼场倒闭时,黄却大数额贷款,用一年时间将外销型产品转为内销产品,不仅摆脱了困境,而且开辟了新的更广阔的市场;1990年,黄提出要拿鳗鱼做文章,日本人说他们之所以聪明,是因为鱼吃得多,那么日本是全世界吃鳗鱼最多的国家,鳗鱼里面含了些什么呢?这便是黄挖空心思天马行空想到的。在那一年,大部分鳗场也都调转方向做内销,怎么才能摆脱在一个水平上的竞争呢?这一次的转变时间最长,整整花去3年时间。然而这次转变却使黄学敏这只一直在内河里航行的船走进了大海。为进行鳗鱼深加工,他两次上北京公开招聘人才,拜高师为顾问,纳贤才做良将,并且建了汕头地区第一家私营企业集团。其中值得一提的,在1992年,另一家鳗鱼企业也闻风而动提取鳗鱼油,并以极快的速度推进市场。黄却不为所动,他明白这对于自己根本不构成威胁,因为粗糙简单的加工得出的只能是含杂质较多的产品,况且他有更长远的想法,鳗鱼油提取出来的只是第一步,还应该分离杂质、分析成分、分离提取出系列产品,这才是真正的实力所在。


黄学敏再一次在新闻媒介曝光时,老记们都问:这二年都干什么去了?黄回答:闭门练功。


看看他的背后,才知道这3年他的道行果然已经深了几个级别。3年前他是一个拥有1000多亩养鳗场的“养殖专业户”。3年后,他管理着一间集科工贸为一体的拥有17个分公司和一个研究所,其中有7个国外分公司的集团公司,毫无疑义地成为中国新一代民营企业家。3年前,他靠自己和一群从澄海乡下摸爬滚打出来的乡里乡亲,3年后,他的手下干将有大学教授、中国首届工商硕士生和数十位大专毕业生,而且在自己的企业中成立了科协;3年前,他和别人一样,养了鳗鱼卖鳗鱼,3年后,他在企业中全面导入C I ,注入高科技的理念;3年前,他的公司是汕头人的公司,他本人讲起普通话来别提多别扭;3年后,在他的公司里可以听到起码四种以上的地方口音,而黄学敏自己已经很可以用国语作长篇大论的演讲了。


脱胎换骨


黄学敏一开口,经常喜欢讲:我是一个农民。


黄学敏的确是个农民,而且还是个几乎没有接受正规教育的农民。可是今天的他。业绩斐然,一年之中,三分之一时间在汕头,三分之一时间在外省,三分之一时间在国外,走南闯北,喝东洋水,吃法国牛扒,穿剪裁优良的西装如家常衣,在酒店的各种单据上用英文签上自己的大名,与富商巨贾、记者名人、大小官员从容周旋,自信而有分寸感,你还能说他是个农民吗?


令他在28年的时间里改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的究竟是什么?运气吗?但似乎他做每件事都必付出极大的艰辛才能完成,所以运气不是全部。记得他的助理先生曾说过:“黄的脑子除了睡觉,几乎没有一分钟停止过转动。我们经常对他说:该让脑子空白一下了。


同样还是这位对黄学敏有很深了解的陈先生打了一个非常绝妙的比喻,他说:“黄就像一只豹子,平时不叫不嚷,实际上他一直都保持精神上高度的紧张,随时准备捕获机会。”


体力上的勤快仅仅能达到较低层次上的成功,脑力上的勤快才能使你最终超越原有的自己,脱胎换骨。黄学敏之所以有今天正是因为他有着比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更加勤奋的思考习惯,甚至可以说,思考已经成了他生存的本能。


那位中国第一批工商硕士生先生在昂泰公司里被委以重任,黄每次重要的活动都要带上这位高参。先生对我说:“黄总是个很有悟性的人,他有一个特别,就是很善于发现问题,抓住要害,共同合作最需要的就是理解,这一点黄总是很能给予的。”


笔者问黄学敏:当你手下的高级工程师们向你提出问题或提交方案时,你会因自己文化上的欠缺而心虚吗?


黄这样回答笔者:我是个敏感的人,你提出问题,刚刚有个启发给我,我的脑子就马上开始转动,我要在你的基础上超过你,抓住要害还得提出问题,并且控制局面。


在昂泰公司自办的《昂泰简报》上,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到昂泰公司一问,那里的人都说老板看文件的眼力真厉害。……无论到哪里,手里提的除了电话机就是那时刻不离身的公文箱,箱里装的都是文件和各种学习材料。一上汽车,把后座灯一开,他就拿出公文箱里的文件读起来,到了公司和家门口,司机总要把车停一会儿,他才发觉……”


黄学敏每天紧张工作16——18个小时,而且据他自己透露,其中80%的时间是在考虑谁比自己强。他有多强的执著程度就有多深的忧患意识。古时候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指的恐怕也就是他这种有焦虑人格的人。不断的甚至是疲劳的思考给他带来成熟的思想。1992年他在公司提出“五化”方针:企业集团化、投资国际化、生产科技化、经营多元化、管理现代化。到今天为止“五化”都在进行之中。除此之外,他更发明了“借脑”之说,一个有的脑子再好使也有限,受过严格教育的脑子比没有受过教育的脑子更适合于一个现代型企业的发展,所以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板必须借助许多高智商的大脑,才能在将来的竞争中稳操胜券。


昂泰集团另一位总裁助理刘高对黄学敏有这样的评价:黄已经摆脱了管理上的家长式、人才上的家族式和工作方式上的家乡式。一个在宗族观念极强的汕头地区土生土长的老板,靠自己的觉悟和努力做到这点实力不易。在刘工程师的眼里,黄学敏是一个有着开拓的精神、开放的观念、开明的胸怀的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