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今日中国农村》心系海滩

发布人:昂泰集团时间:1993-07-30

——记广东省澄海县湾头镇鳗鱼养殖场场长黄学敏


吕书奎  高以诺


单位名称:广东省澄海县湾头镇鳗鱼养殖场


场长:黄学敏


邮政编码:721592/721596


电挂:9889


千亩养鳗池出现在千古荒滩


广东澄海县,有“南海长城”之称的海滩防洪大堤内侧,“澄(海)饶(平)联围”的六合围滩涂上,几十个10亩左右的养鳗池水波粼粼,这就是目前国内最先建成也是规模最大的成片海滩涂鳗鱼养殖场,仅1990年一年,就有价值近3000万美元的400余吨成鳗由此上岸,加工、出口。


这项被称作“软池养鳗”的高产新技术19915月列入了广东省的“星火计划”,有关部门评价:这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创汇多的项目,是向农业深度开发的创举。


率先在国内进行这次尝试的就是在当地土生土长、35岁的农民黄学敏,千亩养鳗池就是由他承包的澄海县湾头镇鳗鱼养殖场。从1989年起黄学敏尝试用海滩涂发展养鳗,历两年而获得成功,使他一下子成为粤东一带出名的“养鳗大王”。


最近去世的原国家副主席王震1990年在珠海曾亲切接见黄学敏,详细听取了他的汇报,热情鼓励他搞好这项利国利民的开发性事业。


鳗鱼,又名白鳝,学名日本鳗鲡,是一种主要分布在日本、中国大陆和台湾等地的回游鱼类,因其营养价值高居鱼类之首而备受青睐,近年来国际市场行情看好,供不应求,年总消费量有几十万吨。


黄学敏的家乡湾头镇就地处韩江支流出海口,每年都有大批鳗苗由此溯河回游,他眼见那不过牙签大小的鳗苗如何由不值钱的鸭饲料而变成几十万人竞想捕捞的对象,“鳗苗大战”使国家宝贵资源外流,眼看着肥水流入他人田,本来应该自赚的钱为什么让别人赚?随着国家有关政策的调整,东南沿海养鳗业开始起步,黄学敏通过多年养殖和经营“三鸟”,开阔了视野,增加了信息量,对养鳗予以关注并跃跃欲试了。


养成鳗,真是谈何容易。且不说由苗到种的“标粗”技术相当难掌握,就是巨额投入也令许多欲一展身手者望而却步,按本本上规定,养鳗需建水泥池,要有像温室一样的三面透光的大玻璃窗,要使用增氧机几乎昼夜不停地为鳗鱼“增氧”,每亩水泥池光土建就要6万元。


黄学敏从小家境贫寒,小学只念了5年便过早地担负起“长子”养家的重担,从而也经受了一般人少年时代少有的磨练,“千金难买少年穷”,早熟的生活阅历使他具有一种超出常人的眼光、胆识和判断力。他把目光转向广袤然而却长年荒芜废置的海滩涂上。


他的家乡澄海县人均耕地不足3分,可却有近4万亩可以开发利用的海滩涂,“应该打滩涂的主意!”


在一位行家的指点下,在汕头市、澄海县和湾头镇有关领导和水产部门的支持下,1988年底,在六合围几千亩荒弃未垦的海滩涂上,黄学敏带领数千民工打响了向滩涂要宝的第一仗,一口气开发了700亩,350多万尾鳗鱼苗投入池中,开始了系统化、规模化的软池养鳗试验。


经过相当一段时间信息的调查和行情分析,黄学敏已成竹在胸,软池养鳗土建成本只有水泥池的大约1/10,利用软池,鳗鱼受气候变化影响小,更适合鳗鱼的生活习性,发病率低,饲料搭配系数低,不断吹来的海风,成了天然的“增氧机”,可以节省大量的当地十分紧缺的电力,软池水深面广投苗量的伸缩性大,产品销售受国际市场影响小,可保证产值、创汇的稳定……


多少个日日夜夜,黄学敏像着了魔似的盯在700亩软池边上。几部24小时昼夜值班的电话,不断向他通报各方面的信息,经过了种种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奇迹终于出现了,大面积滩涂养鳗获得了成功!

700亩完工后他们又紧接着开发了350亩,初步形成了千亩养鳗场。黄学敏壮心不已,雄心勃勃,他又把目光由六合围转到全国那5000多万亩丰富的海涂资源上,他常想:政府号召搞好农业开发和调整产业结构,要十分珍惜和保护已很少的耕地,如果把这些沉睡多年的荒滩都开发利用起来,那将为国家创造多少财富啊!他们的养殖场开发的海滩涂面积还不到全县海滩涂总面积的3%,仅占六合围的18%,光是全部开发利用六合围用于养鳗,仅此一项年产值就可近4亿元。他下了决心,这条路再难也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