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中国当代老板大写真888个梦》黄学敏中国养鳗王

发布人:昂泰集团时间:1993-06-03

作者 陈梦  主编 田伟


走向世界的老板


过去,这些默默无闻,囊中如洗的小小百姓,如今居然成了走向国际舞台的大亨,世人无不震惊。


“中国当代老板并非鼠目寸光之辈”。中国人历来会经商,我就不信商战中打不赢老外。“中国老板如是说。


  


    


十年时间,这位个体老板,已在海滩建成全国最大的养鳗场,澄海县湾头养殖场如今不但拥有千亩海滩鳗池,还建了饲料厂和烤鳗厂,成为赫赫有名的农民企业家。


他的海滩养鳗为开发性农业闯出一条新路,给潮汕农民带来了曙光,并列入国家科委“星火计划”。


黄学敏又在谱写新的创业“三部曲”。


处女地上第一面旗帜


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一条漫长的海岸线,这条海岸线下面是一片大约五千万亩的海滩,那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


大海是地球上生命的摇篮,人类对于大海仿佛怀有一种很深的归属感。海湾人的理想和事业,是跟大海联在一起的。


从小在海滩长大的黄学敏,常常做着海湾人的梦!他梦见偌大的海滩变成一座宝库,让世世代代耕耘在这里的海湾人由穷变富,走向幸福的康庄大道。


黄学敏带着童年金色的梦,从12岁起就离开学校去社会闯荡,从此,他的稚嫩的双肩就承受生活的负荷,从贩卖鸡蛋到收购三鸟,从捕捞鳗苗到收购鳗苗,这个出身贫寒的农家子弟,干了同龄人没干过的事,令乡亲们刮目相看。他也认识了外面的精彩世界,学会了一套谋生的本领,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也积蓄了一点小资本。当他即将步入而立之年时,他终于回到家乡来。


30,这个特殊的数字,应该是人生的一块里程碑。正所谓“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1983年他拓展光辉事业的开始。以他的胆识和智慧,在海滩建起第一个养鳗场来!这个创举,不但破天荒地打破了世世代代以农为本的传统耕作观念,还为千年沉睡的未开发处女地焕发了青春的魅力,使千古荒滩在改革大潮的涌动下旧貌变新颜。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黄学敏海滩养鳗成功了,他为中国农民进行开发性农业树立了第一面旗帜!


1990年春节期间,国家副主席王震在珠海召见黄学敏时说:“利用海滩养鳗是一项投资少、效益大的工程,这在广东乃至全国都是首创。


十年时间,黄学敏这位个体户,已在海滩上建成全国最大的养鳗场——澄海县湾头养殖场。如今,他不但拥有千亩海滩鳗池,还建了饲料厂和烤鳗厂,总计投资在二千万元以上,使他成为赫赫有名的农民企业家,被人家称为“中国养鳗王!“


敢为“天下先”


依傍着大海的人,最向往海的内涵和丰富。他们用创造性的画笔,描绘这片一望无垠的处女地,并浓墨重彩地渲染属于自己的未来画卷。


黄学敏的家乡坐落在韩江支流的出海口,这里是土地肥沃的韩江三角洲,也是全国著名的水稻吨谷县——澄海县。


尽管如此,人均耕地面积三分二厘的农民,依然不能摆脱贫困与落后。于是,海湾人便把希望寄托于大海,盼着大海给他们带来财富与幸福。首先,他们把目光投向鳗苗的捕捞季节。


每年冬至元宵期间,是鳗苗的孵化期。这些小精灵长大后顺海潮回游进港,正是农家捕捞鳗苗的大好时光。从少年时代开始,黄学敏就跟长辈们一起,身背大桶,一手拿网兜,一手提风灯,兴致勃勃地赶着夜路来到河海相交的水域捕捞。澄海人有一套丰富的以验,掌握了鳗苗夜喜趋光的习性,大伙儿便在夜里挑灯诱捕。真有趣,借着微明的灯光,那一条条形似小蚯蚓、长约五六厘米的鳗苗,便无端进入捕鱼人的“圈套”了!直到东方破晓时,他们才收网归来。


大捕捞季节,每人每晚可捕获鳗苗一千条左右,多则两三千条,过去鳗苗只作牲口饲料,如今可派上用场,每条二三分,每个捕苗人一夜便可收入二三十元,这不能不说是一条致富的途径。黄学敏看在眼里,喜在心中,他以一个未来企业家的眼光,紧紧盯住这条致富之路,独当一面地与有并部门签订合约,设点代收,然后汇总把鳗苗上交,赚点手续费。


代购并非目的,而是谋生的一种手段。黄学敏终于发现了一个秘密,原来这些鳗苗是拿去出口创汇,每公斤鳗苗价值千余美元。这不能不引起他的思索,难道我们就仅仅出卖鳗苗吗?为什么不能自己养鳗呢?我们的环境、条件、资源并不比别人差,为什么台湾、南朝鲜、日本都能做到,我们就不能呢?不,别人能够做到的事,我们也一定能做到。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黄学敏决心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筹集资金,学习有关资料和养鳗知识,然后购置设备,开始在海滩开辟一亩养鳗池,作为他从事养鳗业的开端。为了摸清鳗苗在新环境下的生活规律和适应能力,他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地守着鳗池,与鳗儿同呼吸,共命运。


梅花香自苦寒来。黄学敏终于从实践中找到一些养鳗的方法和经验,他的开拓进取的精神,不但传授于新闻媒介,还打动了许多专家学者。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牛满江教授,特地来到黄学敏的养鳗场进行考察。老教授从这位年轻人身上看到他的灵性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尽管黄学敏仅仅念了五年书,可他的智慧和气魄,已大大“超前”了!教授在参观、考察之后,还指导他要注意鳗鲡的生态环境,并要做到鳗鲡发育期“富营养化”的防治措施,给黄学敏的科学养鳗和管理,作了理论性的指导。


创开发性农业新路


黄学敏海滩养鳗成功了!


消息传遍澄海县、汕头市、广东省,最后传到了北京,引起了省府和国务院领导的关注,尤其引起科研机构和专家们的兴趣。他们也在思考同一个问题,如果把我国几千万亩海滩开发利用起来,这对振兴我国沿海的农村经济,将会起举足轻重的作用。潮汕的农民已经走在前头了!可是,中国还有一些地方干部仍然把眼光囿于围海造田上,这种低值、破坏生态环境的悲剧不能再重演了!


黄学敏的海滩养鳗为开发性农业闯出一条新路。这样一来,黄学敏名扬天下了!从中央,到省,市各部门负责人,还有科学家、作家、新闻记者和养鳗人,都纷纷到黄学敏的鳗池进行考察、参观、采访和取经。


实践了出真知。黄学敏以自身的经历和各地的养鳗情况,总结出一套养鳗经验,广泛地进行推广。他把海滩养鳗归纳为“软环境”(称“软池养鳗”),把陆地养鳗(包括挖田和山塘)归纳为“硬环境”(“硬池养鳗”)。软池成本低,不用水泥,省工省料,设备简单,是硬池成本的十分之一。每亩硬池需要两台增氧机,而软池因没有明显的“边界”,一大片“开发区”,中间只用一条条“田埂”隔开鳗池里的几百条鳗鱼而已,只需配置一台增氧机,安装在进水渠上,只要源头是活水,所有的鳗鱼就不会缺氧。这里边自有黄学敏的科学道理,他采取的不是人工增氧,而是利用大自然这个取之不竭的“给氧机”,只要海风一吹动,氧气就会源源不断。而且,一个人工只能管一亩硬池,却能管好十亩软池。由此看来,软硬环境的优劣,就可以一斑了。


“吃鳗节”的启示


海湾的阳光照样慷慨地播洒着,只有当人们懂得如何把目光和热积聚起来时,一种新的能量和动力才能获得。


黄学敏的海滩养鳗从试验性阶段跨进盈利性经营阶段,鳗场的面积不断扩大,从开始的1亩鳗池发展到10年后的1千多亩,有人形容他腾飞速度为光的速度,真令人震惊!


在高速发展养鳗业的同时,他十分注重信息。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鳗鱼消费国,每年需求量得10万吨,而日本本土产量不足4万吨,其余要从台湾、南朝鲜和中国大陆进口。因此,发展养鳗业大有前途。


扶桑的需求量为何这么大?他带着好奇心和梦想去探索其中的奥秘,终于从日本的“吃鳗节”得到启示。原来每年7月最后一个“丑日”是日本盛大的“吃鳗节”。按照日本人的风俗习惯,这天如果不吃鳗鱼今后会倒霉的。于是不论贫富,人人都要在这天尝尝鳗鱼的滋味,才能平安吉祥。可是吃鳗节正值七月流火,天气炎热,因此,吃鳗鱼的人也越来越讲究了,除了品尝鲜鳗之外,烤鳗竟成为桌上佳肴了。


信息的反馈,给机灵的黄学敏脑子里描出一张新蓝图;变出口成鳗为烤鳗。紧接着,他从国际市场获息;日本市场成鳗的旺、淡季价差43%,而烤鳗的波动率仅在6%左右,并且每吨烤鳗可节省运费1600美元,反过来说,每吨烤鳗便可增值30%以上。这更是一条出口创汇、发家致富的新途径啊!于是,他把眼光转向烤鳗,大力投资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烤鳗生产线,形成从鳗苗养殖到烧烤包装出厂生产一条龙。


啊,一个从改革年代崛起的个体户和农民企业家的形象终于从海滩上树立起来了!


必须“背水一战”


海滩是宁静、肃穆的,但她毕竟显得粗犷、原始;大海常常风云突变,诡谲莫测,但她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和资源;每当退潮的时候,她就像非洲女郎那般大胆奔放,酥胸裸露,发出迷人的魔力!


《圣经》里的“马太福音”中写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或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马太效应。”


黄学敏以海滩为人生舞台,施展自己的抱负,从1亩鳗池发展到1千多亩,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他雇用了民工近千名,开挖了滩涂、沙石60多万立方米,总投资额2400万!


1989年下半年,全国经济处于疲软期。由于“六四”风波的影响,日本乘机垄断国际鳗价,导致价格狂跌!一些人对前途认识模糊,导致毁田停池的悲剧,但黄学敏却“吃了秤砣铁了心”,他决不走回头路,因为,他已经把所有的财产、家当和命运押在海滩上,没有别的选择了。


奇迹的创造,往往取决于也冒风险的人,成就越高,冒着风险就越大。也许黄学敏胆子太大,步子迈得太快,还是投资额之巨,因而导致一时资金周围不灵,使他陷入不能自拔的困境。瞧,几百万条鳗鱼每天张口要吃,员工要工资,工厂要原料,设备要维修,每天需付出人民币5万!啊,每天5万,这对一个白手起家的个体户来说,是个不小的数字啊!他冥思苦索,既然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就不能半途而废,必须“背水一战”!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他陷入低谷的时候,来自北京、广州、汕头的新闻界纷纷发出呼吁:必须帮助农民企业家黄学敏走出困境。


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亲自问此事。紧接着,中国农村信托投资公司决定拨款250万,扶持黄学敏度过难关……


前进“三部曲”


如果说,人的视觉是光的产物,那么,光不仅教人观察由它“导演”的彩色世界,也启迪人们在七彩世界中的自身投影。


黄学敏,不但是一位追光者,而且是个充满“超前意识”的时代弄潮儿!


1992年,国家科委通知:广东省澄海县湾头镇鳗鱼养殖场千亩海滩养鳗技术应用列入国家科委1992年“星火计划”国家级贷款项目。


消息从中央电视台播出后,乡亲们奔走相告,上下一片欢腾,纷纷向黄学敏表示祝贺。


黄学敏感慨万千,他要乘改革的东风,追赶“亚洲四小龙”的强劲,吹起向海滩进军的响亮号角,为自己前进的道路谱写“三部曲”;第一,实现千亩鳗场年产1500吨;第二,1995年年产值超亿元,实现税利3000万;第三,目光转向全县三万余亩未开发的处女地。……


啊,黄学敏!他是一位善于用行动书写自己历史和时代乐章的农民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