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青年文摘》走出贫困的迷宫

发布人:昂泰集团时间:1993-06-02

——“鳗鱼大王“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杜卫东


眼前这个谈吐稳健、西装革履、名片上有六个董事长头衔的青年大亨就是当年那个布衣破衫、形同乞丐的卖蛋仔吗?



蛋品留给“南湾仔”


黄学敏刚刚11岁时母亲便一病不起,父亲靠给乡亲们剃头难以维持一家生计,身为长子的黄学敏仿佛在一夜间长大了。这以后,在通往县城的路上,我们每天可以看到小跑来的黄学敏,他赤着脚,为的是省鞋;他泅水渡过600米宽的韩河,为的是不用买5分钱一张的船票。最初,他的兜里小心翼翼地揣着3个鸡蛋,那是他以每个4分钱从乡亲们手里收购的,来到县城,一个卖5分钱。


生活是公平的。它呈给人们的果盘中,往往并排摆放着磨难与收获。苦涩和艰辛让黄学敏过早地告别了本该无忧无虑的童年,同时也在一颗幼小的心灵中悄然注入了极其重要的商品意识。


19岁时,黄学敏已在澄海县的乡下名声赫赫。他收购的鸡蛋不再挨门挨户去卖,而是直接送县孵化厂,又从县孵化厂借款几千元,做为定金预讨给了远近几个乡的数千家农户,一家一元;乡亲们都愿把蛋品留给他。他以诚实善良赢得了乡亲们的信赖。


凭着淳朴的商品意识,黄学敏开始走出贫困的迷宫。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黄学敏以他早就萌芽于心中的商业意识敏感地把握住了人生的又一次机遇,离乡跨省,利用地区差价,从福建收购各种蛋品供应汕头;在有了一定资金后,又办起了养鸭基地,自产自销,成了远近闻名的禽蛋专业户。鼎盛时期,他的鸭群赶出来,一眼望不到头绵延几公里,被人称为“鸭司令”。


没有人怀疑,黄学敏的禽蛋生意开始如日中天。


港客乘着“蓝鸟”来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几乎没有受到正规的教育。然而,沿着他成功的轨迹寻觅,你却无法不佩服他在经营上的果断与远见。


黄学敏的家乡湾头镇,地处韩江支流的入海口,每年回游溯河的大批鳗鱼苗是黄学敏麾下鸭群竞相捉食的天然饲料。可是有一天,黄学敏突然发现,人们在大量捕捞鳗鱼苗。——原来,一条细如牙签的鳗鱼苗出口到日本,价值可达两三分人民币。


敏感的黄学敏意识到,“禽蛋大王”已不会给他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小小的鳗鱼苗却可能引导他进入一片更为宽广的致富水域。成为“鳗鱼苗大王”以后,他又萌生了一个新的念头——饲养鳗鱼出口。因为鳗鱼是一种主要分布在日本、中国大陆和台湾等地的回游鱼类,素有“水中人参”之誉,仅日本的年消费量就在十万吨左右,而世界年产活成鳗也只有10万多吨。出口活成鳗比出口鳗鱼苗效益成倍递增。


自己养鳗,谈何容易?按教科书上的规定,养鳗需建水泥池,要在象温室一样的三面透光的大玻璃窗,要使用增氧机昼夜不停地为鳗鱼“增氧”,耗资颇巨。


黄学敏决定因地制宜,变精养为“粗养”。他在南湾村的河滩地上投资二万元修建了两个水泥池,经过无数次试验,“粗养”取得成功。于是,他把水泥池扩大到了三亩。


一天,一辆“蓝鸟”车上下来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港客。他以审视的目光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位青年农民,然后背着手在鳗鱼场巡视了一圈后,脸上的疑惑被涟漪一样绽开的笑纹挤走了:“市里的水产部门介绍你,土池养鳗成功了,果然名不虚传啦!”


黄学敏抽出一支“555”径自点燃没有说话。


港客并不在意这位褐衣布履的青年农民眉宇间的那一缕孤傲,继续沿着自己的思路说:“黄老板,我们谈一谈生意怎么做啦?”


“你出个价啦!”黄学敏吸了一口烟,然后“丝丝”作响地把烟雾从齿缝中吐出。


港商先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又叉开拇指和食指:“一吨,两万八,怎么样啦!”


黄学敏摁灭烟蒂,伸手抓住港客的右手,用力一握:“成交!”凭着他对国际鳗鱼市场行情的了解,他知道这个价钱在当时是公允的,直觉告诉他,眼前的这个港客是个可以信赖的合作者。


“黄老板,好爽快!”港客很高兴,“国际鳗鱼市场行情看好。你这里要发展成一个大的生产基地,你生产多少,我要多少,多多益善啦!”


生活是杯苦涩的酒


经历过的日子,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影象模糊。唯有这几天,在黄学敏的记忆中可以清晰到以分计算。


19861212下午9点正。


黄学敏正蹲在小池旁查看鱼苗长势。小池是水泥的,鳗鱼苗在小池中长到一定规模,再投放到土池饲养。他八日收了一批鳗鱼苗,九日又收了一批,还有一批近日也将到货,他的心境如同南方深秋的天空,明净得没有一丝阴影。


他不知道,一片乌云正悄悄罩上他的头顶。


原来,汕头市渔政部门个别人走私鳗鱼苗,此时的黄学敏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鳗鱼大王,他们竞争不过,便来了一个恶人先告状——这一切,黄学敏在当时是蒙在鼓里的。


一切申辨都显得异常苍白,尽管这申辨有足够的理由。因为即便是真理,如果各执一端,也会失去应有的光泽。


五个小池中的鳗鱼苗全部被没收了。因为缺乏经验,几十万尾鱼苗大都在运输过程中死亡。


黄学敏欲哭无泪。


他觉得生活简直是一杯苦涩难咽的酒,令人头昏目眩。发展生产力,出口创汇、利国利民,何错之有?难道农民就一生注定要和贫困连在一起?他不明白,也不想弄明白,于是,擦干眼角的泪水,一跺脚,离开了海湾镇,离开了汕头市。


“命运之神的无情链枷打在一捆捆丰收的庄稼上,只把种子打烂了,但谷粒是什么也没有感受到,它仍在场上欢蹦乱路。”


大诗人歌德用这个妙喻是想说明,一个坚强的人,经历厄运的磨砺,去掉的只是生命的杂质。


黄学敏是个坚强的人吗?


向海滩涂要宝


时光流逝了一年。


那一页页撕下的日历,如同一叶叶扁舟,载着黄学敏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驶入了一个宽广的水域。等他再度踏进澄海县委机关的大门时,已经不是背井离乡的天涯沦落人,而是县长和书记请回来的客人了。


县委书记望着推门进来的黄学敏,“回来发展吧。咱们澄海会为你提供一个大有可为的舞台!以前的事情,错不在你。请你多多原谅吧!”


黄学敏跑到隶属惠阳市的海丰县创业。一年间就发展了好几个虾场和鳗鱼苗场。可是,他的魂魄始终牵系着家乡的一草一木。那里是生他养他的故土,自己本该把创业的汗水洒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啊!


见黄学敏没有作声,县长拍拍他的肩,动情地说:“小伙子,放开手干吧,我的帽翘是拴在裤带上的,我支持你!”


“不识黄山出塞路,岂闻此声最断肠。”黄学敏的眼睛湿润了……


澄海县地少人多,人均不过三分地,而闲置的海滩涂有三万多亩,长期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如果能利用海滩涂养殖鳗鱼,其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简直无法估量。土池养鳗成功后,黄学敏的心里就萌生了这一想法,只是向千古荒滩上投入巨额资金的决心难下。


回到澄海,黄学敏把自己的想法向县委做了汇报,并分析了利用海滩涂修建软池养鳗的可行性。这个想法和县委一拍即合,在市、县、镇各级领导的支持下,黄学敏带领数千民工,在几千亩弃荒未垦的海滩涂上打响了向滩涂要宝的第一仗,一口气开发了700亩软池。350万尾鳗鱼投放池中。开始了系统化、规模化的软池养鳗试验。那些天,黄学敏吃在鳗场、睡在鳗场,整天盯在软池边上,观察鳗鱼苗生长的状况,通过几部24小时昼夜值班的电话,随时向各方向发出指令:水深、投料、下药,适时地得到了掌握和控制。


大面积滩涂养鳗终于成功了!


船帆不是一块破布


1989年,出现全国性市场疲软,黄学敏的事业也受到严重冲击。一方面,在银行不但贷不到款,另一方面,发展养鳗又急需大量周转资金。


不少养鳗专业户宣布破产或濒临破产。


没有风浪,船帆不过是一块破布。


身处险境的黄学敏面对台湾同行的关切与疑惑,掷地有声在回答:“你们看着吧,我的鳗场不但不会倒闭,还要发展!”


广州。中国农村信托投资公司分公司。


总经理望着眼前这个风尘仆仆的寻求贷款的农民企业家,神情不禁愕然:


许多人想抛出鳗鱼苗都还来不及,你们倒想进?莫不是吃错了药?


“有低谷便会有高峰。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市场,对鳗鱼的需求潜力都非常巨大,眼前的疲软,不过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见总经理仍心存疑惑,黄学敏自信地说:“我的鳗鱼养殖场已投入了一千多万元人民币,可以作为贷款的财产抵押,江苏、福建等地有专机为我空运鳗鱼苗,你们不信可以实地考察。”


在经过认真而周密的考察后,他们终于把一张250万元的贷款支票郑重地交到了黄学敏手中。它仿佛是一阵清风,为黄学敏的千亩鳗场注入了新的生机……


在寻求贷款,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黄学敏又走出一着着妙棋。


首先,他的目光由单纯养殖转向深加工,于1990年与外资合作引进了日本的烤鳗生产线,使产品效益成倍增值。同时,拿出200万元宣传费开拓国内市场,派出几十个推销员到全国各大城市推销烤鳗,送消费者免费品尝。传统的农业则要把农业与工业交结在一起,实现产品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结合,不要轻视了黄学敏此举,它实际上标志着这位青年农民已经完成了一次人生的蜕变。


现在,烤鳗已经成了国内高档宾馆、酒店的佳肴之一,销售收已逾千万元!


不过,黄学敏没功夫陶醉。


他的目光正在更宽广的时空巡睃。大陆沿海现在5000万亩海滩涂,仅千亩鳗场所处的六合围,就有6000亩,光是把它开发出来,年总产值就可达到4亿元。而且,由于资金不足,他的鳗鱼苗投放量远远没有达到负荷。如果能有足够的贷款,在两三年内,他的企业产值即可超过亿元!


黄学敏在苦苦寻觅新的出路。


他的明天不是梦


波音747稳稳地降落在东南亚最大的国际航空港——曼谷廊曼机场。


作为广东经济考察团的副团长,黄学敏步下飞机旋梯后,理所当然地受到了旅居泰国的侨界领袖们的隆重欢迎。


黄学敏是想通过这次考察开拓海外市场,寻找新的投资项目,以便增强企业本身的再生能力。他是靠水“发迹”的,有了水,他觉得和泰国工商界就不难取得沟通与共识。


果然,在离曼谷100多公里的一家水鱼养殖公司,前去考察的黄学敏眼睛豁然一亮:“这甲鱼销路会怎么样?”


从这家养殖场出来,一个新的设想在他的思想的底片上曝光了:在泰国投资一个水产养殖公司。


“用不了三年,我就会成为中国的甲鱼大王!“


沿着黄学敏奋斗的足迹一路寻觅过来,我们自然不会怀疑他这一宣言的可信性,但假如仅仅认为他的下一个攀登的目标只是往头上再加一顶“王冠”,那就错了。他还有很多辉煌的想法,只因为尚未实施而不希望笔者披露。他不是诗人,不需要浪漫,他要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以前我的决策大都凭直觉,以后则要靠科学,商场如战场,仅凭以住的经验是不够了。”为此,他的公司今年招聘了几十名大学毕业生,他们的任务是:收集市场信息,树立企业形象,完善企业管理机制,为公司的重大决策提供咨询与可行性报告。也许用不了多久,一个跨国界、多行业的国际托拉斯企业集团就可望在湾头,在澄海,在中国诞生!


生活是一条河,命运会不时改变它的流向,只是,这命运的舵轮始终紧紧地把握在黄学敏自己的手中!


他的明天不是梦……